农业
当前位置:新闻 > 农业 > 正文
“一字之差”有何深义?安徽为何变“农交会”到“农博会”?
2025-10-31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今天,2025皖美绿色食品暨循环农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11月7日,这场盛会将在合肥滨湖会展中心倾情上演。

细心的小伙伴们会发现,时隔数年不见的安徽“农交会”此次突然更名啦!从以往的“农交会”到今年的“农博会”。仅一字之差,但其背后蕴含的深义却极为丰富,反映了从“以产定销”到“以销促产”、从“生产导向”到“品牌与市场导向”的深刻变革。

二者的核心区别在于从“交易”到“博览”。农交会是一个大型的、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订货会。它的主要目的是把农民、合作社生产出来的东西,尽快地、大批量地卖给采购商、经销商,解决“卖难”问题。重心在“货”的流通;农博会则是农业领域的“综合博览会”或“品牌秀场”。它不仅仅卖东西,更要展示一个地区农业的整体实力、文化底蕴、科技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重心在“业”的展示。

可以从以下5个层面来理解这“一字之差”的深义:

首先是定位升级:从“卖产品”到“秀产业”。农交会侧重于把具体的“产品”卖出去,实现其商业价值。农博会则致力于展示整个“产业”的成果,包括:品牌农业。突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科技农业:展示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数字农业等最新科技成果;文化农业:挖掘农耕文化、乡村非遗,将产品与文化故事相结合;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加工、物流到销售、休闲观光,展示农业的广度与深度。

其次是功能拓展,从“单一交易”到“多元平台”。农交会的功能相对单一,核心是促成现场交易和签订采购合同。农博会的功能更加多元,它是信息交流平台,发布行业政策、市场趋势、前沿技术;招商引资平台。吸引资本投资农业项目,促进产业融合;产学研合作平台。连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消费体验平台。设置品鉴区、互动区,让消费者直接体验,培育潜在市场。

再次,受众扩大,从“B2B为主”到“B2B+B2C并重”。农交会的参与者主要是专业人士:大型采购商、批发商、经销商、超市代表等。它对普通公众的吸引力有限。农博会则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既欢迎专业客商,也大力吸引普通市民和消费者。它更像一个节日,让城市居民了解现代农业,体验乡村文化,直接购买特色产品,实现了“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

从次,理念转变,从“重量”到“重质”。农交会时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更侧重解决“吃饱”问题,因此更关注产量和流通效率。农博会时代,随着消费升级,主要矛盾转向“吃好、吃健康、吃出文化、吃出品味”,因此更强调质量、安全、特色、品牌和附加值。它反映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

最后,视野提升,从“国内循环”到“国际舞台”。虽然很多“农交会”也冠以“国际”之名,但其内核可能更侧重于国内大宗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农博会”的“博”字,更具“博采众长、对外开放”的意味。它更主动地展示中国农业的国际形象,吸引国际参展商和客商,加强与国际农业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农业融入全球市场的重要窗口。

这一字之变,变的是名称,提升的是格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它标志着中国农业不再仅仅满足于“种出来、卖出去”,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融合了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科技和品牌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世界农业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统一服务邮件|Unified Service Email:chinanewsonline@yeah.net
Copyright@中国通讯社(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