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有机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生态调控植保新模式研究”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项目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立项支持,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持。
项目组主持人作验收报告。
该项目针对枸杞病虫害防控中存在的植保策略陈化、技术效果不稳、化学农药依赖大、综合防控手段匮乏、枸杞药材品质有待提升等关键问题,从枸杞园生境、害虫、树体间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入手,以水、光、气、土等关键生境因子的优化操纵为基础,以完全不用化学农药为原则,以促进枸杞树体生长和抑制害虫发生发展为切入点,开展了枸杞生境优化与微环境调控抑制病虫为害、保护利用天敌(授粉昆虫)、增益中性昆虫及促进树体保健的研究。
项目建立植保新模式试验示范区1个,面积60亩,示范基地6个,面积2万余亩。制定标准2项,授权专利5项。植保新模式通过抑制害虫的取食、栖息、交配、产卵及空间活动行为,对主要害虫种群总体调控效果达80%以上,使主要病害发病率降低75%,对枸杞树体保健及枸杞多糖含量和甜菜碱的积累有促进作用。为枸杞回归药材属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专家组审议验收。
据项目主持人、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峰研究员介绍,该研究始终围绕“食用安全”与“药用有效”两大核心目标推进,旨在让消费者既能放心食用,又能切实获得枸杞的药用价值。
研究团队彻底改变了传统“见虫杀虫、见病治病”的被动防治模式,转而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构建了以“树体保健”为基础、“生态调控”为核心的植保新路径。通过精准调控水、光、土、气等关键环境因子,不仅有效抑制了害虫种群发展,还促进了天敌和中性昆虫的繁衍,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
该项目最重要的突破在于将病虫害防控与枸杞生长规律深度融合。李峰比喻道,这相当于为枸杞接种“疫苗”,通过增强树体自身抗性,为其建立天然防御屏障,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根本转变。
据悉,五年来,李峰团队围绕“减药提质”目标,系统研究了生境因子对害虫行为、天敌种群及枸杞药用成分积累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枸杞植保技术体系,为枸杞回归药材本质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下一步,项目组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将枸杞种植区周边的非农业生态系统纳入研究范围,加强中性昆虫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研究标靶及方法,推动该植保新模式在更大范围落地应用,为枸杞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支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 李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