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 沈美)10月29日至31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在广州举办。10月30日,由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的“乳品深加工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讨会”同期举办。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重点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当前乳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图为论坛现场
乳制品深加工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近年来,我国乳制品规模持续扩容、消费加速细分,“原奶—基础加工—精深制造”全链条进入升级快车道。但面对精细化、多元化的市场需求,乳制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仍是整个产业的关键议题。
当前,我国乳制品深加工面临的难题是什么?整个产业聚焦的重点在哪些方面,研发处于什么阶段?会上,8位来自高校院所、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及龙头企业的专家,分别阐述乳铁蛋白、乳脂肪球膜、乳蛋白配料及牛奶外泌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应用,为深加工技术路线选择与产业化落地提供了对标路径参考。

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安全与品质研究中心主任姜毓君主持会议
会上,东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安全与品质研究中心主任姜毓君就乳制品深加工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做了相关报告。他认为,乳制品深加工正从“奶酪副产物利用”升级为“高附加值功能蛋白产业化”,通过连续化、精准化、低致敏化技术路线,实现乳基蛋白在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及大健康领域的全面替代与升级。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乳品工艺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伊利集团全球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总监王彩云分享了乳铁蛋白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路径解析。她提到:“目前,乳铁蛋白尚未列入特医食品单独组件,一旦政策破冰,将直接打开医院临床营养50吨级新增需求,规模或超百亿元。”据了解,伊利新西兰乳铁蛋白工厂于 2023 年启动建设,2025 年完成全新升级并正式投产,未来将持续服务于国内乳铁蛋白的科研与产业应用领域。
中国海洋大学功能性乳品与益生菌工程研究室教授张兰威围绕“母乳化乳脂肪球的磷脂化重塑”做了相关报告,“婴儿是发现世界,老年人是别把世界忘了。”张兰威透露,团队同步开展乳脂肪球膜磷脂改善老年痴呆研究,已锁定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两类关键蛋白,有望把母乳化磷脂的“补脑”故事从婴配粉延伸到银发经济。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何剑主持会议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周鹏谈到乳蛋白的分离提取与创新应用时说:“乳蛋白具有很好的营养和健康功效,在食品各个行业未来会有广泛的应用。”周鹏认为,中国乳业下一阶段的竞争将不再是“蛋白含量”,而是“蛋白种类、结构、钙分布、氨基酸谱”的精细化拆分,“谁能把原料拆得更细,谁就能做出差异化功能产品”。
大连工业大学食品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谭明乾具体介绍了牛奶外泌体乳高效递送吸收与护眼功能研究:“牛奶外泌体有望作为叶黄素类的脂溶性活性分子的载运体系,在细胞和小鼠的干眼症模型上对缓解干眼症有很好的效果。”据了解,谭明乾团队用天然奶外泌体包载叶黄素,使结膜杯状细胞数量恢复、泪腺体积显著回弹,为干眼干预提供食品级递送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艾连中围绕奶酪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作相关报告。“奶酪加工副产物不止对婴幼儿大脑的影响,对人的衰老、延缓衰老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艾连中透露,同一母乳化磷脂配方在老年动物模型中可上调神经营养因子,为“奶酪副产物—磷脂—中老年功能食品”全年龄链条打开想象空间。
诺和新元食品与饮料生物解决方案中国区应用创新总监刘奕彤,围绕酶与发酵展开生物技术双引擎赋能乳品深加工高价值未来等探讨。“因健康需求驱动,尤其肥胖问题突出,各国倡导低脂高蛋白配料。”刘奕彤判断,微粒化乳清蛋白可在减30%脂肪的情况下保持同样口感,已被多家乳企写入“2025健康升级路线图”,国内市场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18%。
人才决定乳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乳业创新,根本在“人”。乳业下一轮的高附加值红利,是一场“人才深加工”竞赛。10月30日上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开幕式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何剑荣获2025年度中国⻝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青年科技奖。据了解,该奖项是表彰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我国食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而设置,此次共计15人入选,与此同时,还有科技就成奖6人。

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何剑出席“2025年度中国⻝品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环节上台领奖
据介绍,何剑从事食品研发17年,近五年主导研发上市了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健康饮料类新产品,个人获中国授权专利50余项,曾荣获行业多个专业奖项。
据了解,何剑所在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在乳业领域设立的唯一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突破行业多项技术攻坚,开发出清洁标签化的减糖减脂技术、乳品深加工功能化和高价值化、乳品及益生菌常温化等诸多领域内的重量级创新技术,应用于年销售超百亿元的安慕希、金典等产品中。其中,常温高水活体系益生菌稳定包埋技术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鉴定技术成果为全球领先,并在《Nature》杂志报道。
截至目前,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已吸纳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150家成员单位,汇聚了10多名两院院士、100多名高级行业专家、20多名海外专家、1000多名核心科研人员,形成了超过5000人的全产业链创新队伍。
一直以来,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非常重视人才的集纳和培养,多次举办行业竞赛助力培养创新人才。自2025年4月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第三届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大赛启动,向14所定向高校及面向全国招募的8所非定向高校中,开展“创新产品类”和“趣味科普类”两项创新活动。

“2025年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表彰仪式暨青年学子联谊会”颁奖现场
10月30日晚,“2025年大学生食品科技创新竞赛表彰仪式暨青年学子联谊会”会上,为最终评选出前三名共计9项,优秀作品13项,最受欢迎团队2项,优秀组织单位1校,最佳指导教师1人颁发奖项。
当“一杯奶”来到价值链顶端,深加工已成为全球乳业竞夺的战略高地。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汇聚政产学研用多方力量,瞄准“深加工”这一乳业价值链顶端,让更多科研力量和企业资本关注产业真实需求,推动科研创新技术加速落地。业内人士表示,该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加速科研成果从“样品”变“商品”,更意味着中国乳业正从“卖原奶”转向“卖技术、卖方案”,这也为夯实国家食物安全、提升国产乳制品核心竞争力写下关键注脚。




